Friday, September 26, 2014

潮州人自己人

一直为自己是正宗的潮州人而感到自豪(我爸妈都是潮州人),而且是新山的潮州人。新山以前有“小汕头”之称,在这里即使不是潮州人也要学会讲潮州话,尤其在坡底一带谋生和活动的人。
总觉得潮州人是南洋移民里头的“大派”,但又不会太过张扬,潮州话柔柔的也很好听,潮州食物味道淡淡的很好吃……当然,这或许是“自己人”的自我感觉良好。

朋友说我的潮州话“浅白易懂”,呃……也就是说十分口语化,失去了原味 :( 没办法,我能说会讲就不错了,因为我小时候还有跟阿嬷讲潮州话。我父母之间是讲潮州话的,可是没有跟我们讲,我的弟妹们的潮州话更烂。这应该是典型的第三第四代吧!
每次听到一些老人家讲的潮州话,总有莫名的感动,好好听哦!

这份潮州情意结,把我带到盛大的“新加坡潮州节”。各大媒体都有宣传,大家都知道了吧!

有人认为“潮州人,自己人,嘿哟嘿哟!”这首歌扭曲了潮州文化的本质。虽然是有点啦,不过始终只是一个宣传的手段,至少大家都知道了。只是不要把它当成潮州歌是这样唱的就好。

喜欢这个由八个寿桃组成的桃花,当晚也有很多周边商品延用了这个概念。看到很多人抱着寿桃枕头回家,他们是不是潮州人?是不是真的喜欢潮州文化?不重要吧!



 会场有很多商家的展摊,让我“惊讶”原来这些也是潮州特产哦!

 这是鱼胶。

 过大礼用的东西。

 潮州饼。

 走进这个小门就是最多人的美食街啦!原本我还想包一些什么回家给爸妈吃,可能是时间迟了吧,很多都卖到七七八八了。而且宝丽龙碗和塑料餐具,看了实在引不起食欲。可能是我比较”猫“啦,还是很多人吃得津津有味。

 没有商家的支持,也就没有这样的规模。这一趟也让我见识到,原来这些和那些企业原来源自潮州家族。

台上是沈伟俊(不知道他的名现在怎么写了)和班底的卖力主持和演出。算是有听到一点”乡音“,但也掺杂了不少华语和英语。当然,间中还有一些从中国请来的表演者。

 看到这个”出花园“,让我想起中学时一个女生朋友没有来上课。隔天我问她,她支支吾吾地说生病了。后来我才知道她去“出花园”了。那一年好几次有同学“无故失踪一天”,都是去出花园了。我觉得很好和羡慕,问我妈是什么来的,为什么我没有去。我妈说:“那是老古董的作法”。

 四点金。

我是广东省潮阳人,再细的我就不知道了。你呢?



看完了“新加坡潮州节”,其实是有点说不上来的失望。去之前我原本就没有抱太大的期望,但就觉得去也空空、回也空空。一个这种类型的活动,大概就只能这样办啊!有文化、有美食、有商品,该有的都有了。
想来想去,可能少了一些潮州味道吧!好比一进门买票时,售票员也没有说一句“gam xia”,两个人之间在讲广东话。整个会场也没有听到太多的潮州话,展摊多充斥着浓浓的商业味。

很多展品和商品感觉是中国潮汕地区来的,跟新加坡的潮州文化没有太贴近。关于新加坡的潮州文化的介绍只有一小部分,所谓的潮州闻人也都是“年代久远”的,可以举一些比较“近代”的人吗?
可能可以多说一些关于柴船头、潮州街、米商、杂货店等的故事,从图片看一些新旧对比。或许也可以请一些本地的老人家,用潮州话说一些话或者唱首潮州民谣,然后在大屏幕不停播,可以会比一直在播“潮州人,自己人,嘿哟嘿哟”亲切。
突然想到,可以请张志贤、郭明忠、郑惠玉等名人,到街坊老人、年轻人到小孩,大家都说一句“我是潮州人” :) (呃,有点像astro的桥段 :P)

对于潮州美食的介绍也流于表面,大概是从网络上摘的,或者可以加入更多本地色彩,如这些美食可以在新加坡的哪里找到?新加坡的潮州菜馆和摊位,有许多都是老字号,如果有多一些介绍,大家会有兴趣看吧!

说着说着,居然越说越多,哈哈!当然,办这样的大型活动不容易。既然是属于新加坡的潮州节,是不是就应该让它更“新加坡化”?希望来年能感觉更亲切,我会再去的!

新山也有一个“三月初三锣鼓响”的活动,跟这个很类似,当然没有这么大型,也没有冷气;主要是台上有潮州表演、台下有潮州美食和一些文化介绍。天气较热,乡音较多,人情味较浓。











Tuesday, September 9, 2014

旧组屋穿新衣又一例——Everton Park

艾弗顿园(Everton Park)最近蛮红的,大家将它喻为另一个中峇鲁。它们有共同点,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。

中峇鲁本身的建筑就很有历史价值和特色,整个地方的氛围也跟一般的组屋区不同,原本就有种不言而喻的魅力。新式咖啡馆、书店、面包店等冒起,为它换一幅新景象,有人欢喜有人愁。

艾弗顿园建于1965年建筑,共有7座12层楼的组屋。Everton的名字,来自早期到新加坡的欧洲地主José d'Almeida的其中一间屋子。这里原本是新加坡港务局有家眷员工的宿舍,1980年才重新分配给一般居民。

它就像一般的组屋区,以二房和三房式为主,介于欧南园和丹戎巴葛地铁站之间,走路需要一段距离。最大的“卖点”大概也只是靠近警察总部和中央医院。因此,相信它的租金相对便宜。

比较早进驻的“新派”应该是2012年的Grin Affair和Nylon Coffee Roaster。接下来两年咖啡馆、个性零售店、烹饪食材店、美容和理发店陆续报到。如今一座组屋楼下信手拈来就有两三家咖啡馆,加上媒体的大肆报导,这里已了周末年轻人尝鲜的新去处。

在凉亭打盹的老人家、在咖啡店啖咖啡的安哥安娣,看着年轻人拿起手机拍啊拍,然后到一家家咖啡馆“串门子”,他们心里怎么想?

老字号的“吉祥”红龟果还在,传统的咖啡店、杂货店和五金店剩下几家,间中夹着一些关起门不靠零售店面的办公室。当这里的租金越涨越高、停车位越来越难找、“外人”越来越多时,“原住民”会不会默默退出?

当然,从另一个方面来说,新店面为老组屋区带来人气,甚至是“财气”。否则的话,它可能就真像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,静静地守着一片寂静。

这种新与旧的挣扎,牛车水和丹戎巴葛已走过,中峇鲁看来已由新派渐占上风,惹兰勿刹和艾弗顿园正经历着,接下来还有哪些组屋区准备迎接呢?

没有旧色彩的衬托,新色彩的美丽会不会显得苍白无力?老组屋区的这种挣扎,不也正是一个老区、一个老城市、一个老国家的缩影。

要如何融合得饱满有力、皆大欢喜,对于一个不到50岁的国家来说,还有一段很长的学习道路。

**************
几座组屋就有这么多咖啡馆,着实让人无从选择。虽然各有特色,有时也很难分辨,要如何脱颖而出,看来挑战不少哦!
应该在一年后再来走走,看看哪些还在,哪些换画了。


(Just Want Coffee, Blk1 #01-27) 较大规模,来自马国,选择多。


(Beaute by Kew Blk2 #01-47)店面美得像咖啡馆的美容院。

(Audacious Blk2 #01-61) 杯子蛋糕、马卡龙、蛋糕和塔。

(Grin Affair, Blk3 #01-77A) 有趣的蛋糕。

(The Provision Shop, Blk3 #01-79)装潢复古,有热餐,还有糕点。


(Seriously Ice-cream, Blk4 #01-44) 有一些口味有趣的冰淇淋如Miso Gula Melaka,还有waffles。

(Batterworks, Blk4 #01-42)温馨蛋糕和小点店。

(Cozy Corner Coffee, Blk4 #01-50)咖啡拉花有趣,食物一般。

(Nylon Coffee Roaster, Blk4 #01-40) 强调好喝的咖啡,只有几个坐位,以外带为主。

(The Redundant Shop, Blk5 #01-22)时尚概念店,有别具一格的生活用品和服装饰品。

(Jotterbook,执到宝,Blk5 #01-22)复古商品,有一些脚车配件。

(Eden's Kitchen, Blk5 #10-34)高品质的厨房用品和烹饪食材。

(Happy3 Bites Cafe, Blk6 #01-18) 狗狗可以一起用餐。

*****************
走了一圈后,实在不知道要选哪家。后来被这两套“太太”下午茶吸引了,进了“小品”式的Batterworks。结果觉得肚子还涨涨的,没有点这两套下午茶,只是要了几个小点心。




 有一些小小的糕点,可以浅尝。味道还好。

呃,咖啡上的拉花应该是猫吧?金瓜汤好喝,只要$3.5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