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September 26, 2014

潮州人自己人

一直为自己是正宗的潮州人而感到自豪(我爸妈都是潮州人),而且是新山的潮州人。新山以前有“小汕头”之称,在这里即使不是潮州人也要学会讲潮州话,尤其在坡底一带谋生和活动的人。
总觉得潮州人是南洋移民里头的“大派”,但又不会太过张扬,潮州话柔柔的也很好听,潮州食物味道淡淡的很好吃……当然,这或许是“自己人”的自我感觉良好。

朋友说我的潮州话“浅白易懂”,呃……也就是说十分口语化,失去了原味 :( 没办法,我能说会讲就不错了,因为我小时候还有跟阿嬷讲潮州话。我父母之间是讲潮州话的,可是没有跟我们讲,我的弟妹们的潮州话更烂。这应该是典型的第三第四代吧!
每次听到一些老人家讲的潮州话,总有莫名的感动,好好听哦!

这份潮州情意结,把我带到盛大的“新加坡潮州节”。各大媒体都有宣传,大家都知道了吧!

有人认为“潮州人,自己人,嘿哟嘿哟!”这首歌扭曲了潮州文化的本质。虽然是有点啦,不过始终只是一个宣传的手段,至少大家都知道了。只是不要把它当成潮州歌是这样唱的就好。

喜欢这个由八个寿桃组成的桃花,当晚也有很多周边商品延用了这个概念。看到很多人抱着寿桃枕头回家,他们是不是潮州人?是不是真的喜欢潮州文化?不重要吧!



 会场有很多商家的展摊,让我“惊讶”原来这些也是潮州特产哦!

 这是鱼胶。

 过大礼用的东西。

 潮州饼。

 走进这个小门就是最多人的美食街啦!原本我还想包一些什么回家给爸妈吃,可能是时间迟了吧,很多都卖到七七八八了。而且宝丽龙碗和塑料餐具,看了实在引不起食欲。可能是我比较”猫“啦,还是很多人吃得津津有味。

 没有商家的支持,也就没有这样的规模。这一趟也让我见识到,原来这些和那些企业原来源自潮州家族。

台上是沈伟俊(不知道他的名现在怎么写了)和班底的卖力主持和演出。算是有听到一点”乡音“,但也掺杂了不少华语和英语。当然,间中还有一些从中国请来的表演者。

 看到这个”出花园“,让我想起中学时一个女生朋友没有来上课。隔天我问她,她支支吾吾地说生病了。后来我才知道她去“出花园”了。那一年好几次有同学“无故失踪一天”,都是去出花园了。我觉得很好和羡慕,问我妈是什么来的,为什么我没有去。我妈说:“那是老古董的作法”。

 四点金。

我是广东省潮阳人,再细的我就不知道了。你呢?



看完了“新加坡潮州节”,其实是有点说不上来的失望。去之前我原本就没有抱太大的期望,但就觉得去也空空、回也空空。一个这种类型的活动,大概就只能这样办啊!有文化、有美食、有商品,该有的都有了。
想来想去,可能少了一些潮州味道吧!好比一进门买票时,售票员也没有说一句“gam xia”,两个人之间在讲广东话。整个会场也没有听到太多的潮州话,展摊多充斥着浓浓的商业味。

很多展品和商品感觉是中国潮汕地区来的,跟新加坡的潮州文化没有太贴近。关于新加坡的潮州文化的介绍只有一小部分,所谓的潮州闻人也都是“年代久远”的,可以举一些比较“近代”的人吗?
可能可以多说一些关于柴船头、潮州街、米商、杂货店等的故事,从图片看一些新旧对比。或许也可以请一些本地的老人家,用潮州话说一些话或者唱首潮州民谣,然后在大屏幕不停播,可以会比一直在播“潮州人,自己人,嘿哟嘿哟”亲切。
突然想到,可以请张志贤、郭明忠、郑惠玉等名人,到街坊老人、年轻人到小孩,大家都说一句“我是潮州人” :) (呃,有点像astro的桥段 :P)

对于潮州美食的介绍也流于表面,大概是从网络上摘的,或者可以加入更多本地色彩,如这些美食可以在新加坡的哪里找到?新加坡的潮州菜馆和摊位,有许多都是老字号,如果有多一些介绍,大家会有兴趣看吧!

说着说着,居然越说越多,哈哈!当然,办这样的大型活动不容易。既然是属于新加坡的潮州节,是不是就应该让它更“新加坡化”?希望来年能感觉更亲切,我会再去的!

新山也有一个“三月初三锣鼓响”的活动,跟这个很类似,当然没有这么大型,也没有冷气;主要是台上有潮州表演、台下有潮州美食和一些文化介绍。天气较热,乡音较多,人情味较浓。











2 comments: